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有哪些

日期: 浏览:3

今天给各位分享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人工智能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2. ai拍照功能到底要不要开,有何技巧?
  3. 教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教学?
  4. AI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人脸识别和图片识别的?

人工智能系统是怎么运行的?

作为一名计算机行业的从业者,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一、人工智能的定义

想要知道人工智能是什么,我觉咱们首先得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

人工智能简单的定义是让机器作出人一样的智能,可以通过著名的图灵测试进行测试,就是说让机器和人同时做一些事情,让人判断是机器做的,还是人做的,如果机器能欺骗过人,说明通过了图灵测试。

研究者为了实现人工智能,提出了很多方法,一种方法是逻辑推理,就是定义一些逻辑符号,然后让计算机自动推理,这种形式的智能可以做到自动证明数学公式。

但是让它识别一张照片是人是狗却很难。这难道是我们想要的人工智能吗?所以经历了人工智能寒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学家、脑科学家、生物学家一起合作,提出了模拟人脑的算法。也就是现在深度学习的原型,这种方法被证明可以很好的进行手体数字的识别。到2012年,这种方法经过发展变成了现在的人工智能。

二、工作原理

目前实现人工智能的方法为深度学习,它的工作原理为:

首先如果将它分为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网络、一部分是损失函数、一部分是学习算法。

这三部分好比我们学生时代的学习,网络是学生、损失函数是考试分数,学习算法是老师。学生通过考试得出分数(网络计算损失函数),然后老师通过看学生的错题,纠正学生的学习(学习算法优化网络参数)。从而学生可以考高分(更小的损失函数)

这只是基本的原理,现在学术界研究的方向也是这几个方面,提出更好的网络,更好的损失函数,更好的学习算法!

三、实现方法

上面介绍的三个部件,理论上可以用任何编程语言实现。那为什么用python呢?python是动态脚本语言,主要优点是简单、易用,有丰富的库,可以使用几行代码完成C++/java几十行代码的功能。凡事没有免费的午餐,python也有个缺点是速度比较慢。所以现在的深度学习框架都是使用python作为前端,C++作为编程的后端。这样既方面使用也可以在速度上保持不错的选择。

我从事算法工程师多年,目前主要研究和兴趣点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我会持续分享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必备的相关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计算机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相关的问题或者考研、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我,谢谢大家!

ai拍照功能到底要不要开,有何技巧?

所谓ai拍照就是一种人工智能的拍照方式,听着很高大上其实效果一般,我基本上是不用的。对于大多数摄影爱好者来说,我的建议选择性的用。

如果你的后期修图水平很高我就不太建议你用。所谓的AI其实就是“识别”和“匹配”。比如你拍摄一张风光片,画面中有山有水有树林,手机会识别出来的,然后给你的照片匹配一个风光的滤镜,基本上就是增加一些饱和度、对比度和锐化等等这些参数。

如果你拍摄的是人像,手机也会识别出来,然后给你的照片匹配一个人像滤镜效果。比如把脸提亮、做个磨皮、背景虚化等等。

这些效果对于一个普通的爱好者还是很不错的,只需要按一下快门就能轻松的获得一张很有“专业味道”的照片。

不足的是很多手机的AI算法很粗糙,尽管都叫智能手机,但是目前手机的智力水平还真不高,很多AI出来的效果非常不自然,甚至和摄影人的表达相违背。比如下面这个场景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个艺术馆内。这我是关闭AI后拍摄的,之前还有一张打开AI拍摄的废片被我删除了。我的对焦点是这个石雕的猴子,后面的人物我原本就是要拍出虚化的效果。刚开始因为手机AI是打开的,结果我构好图正要按快门的一瞬间画面中的人物回头看了我一眼。

就是因为这个回头被手机识别出来了,于是手机AI立刻转到了人像模式,于是把焦点自动转到了人物上,石雕的猴子反而虚化了。但这不是我要的效果啊。

所以说,有些场景手机AI的理解经常与我们的表达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即便是我想对焦在人上,手机AI拍出的前景或者背景虚化的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如果我要拍出这样的小景深效果,我更喜欢用长焦镜头拍。当然这里说的长焦镜头说的是光学变焦镜头,不包含数码变焦。

再有,后期修图我也情愿自己做,而不是交给AI。很多画面的后期都是需要局部处理的,有些地方需要加强,有些地方却需要弱化处理。不是简单粗暴的AI能满足的。

最后总结一下:

1、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摄影爱好者,通过AI模式可以让拍出的照片更喜人。

2、如果你对画面效果有更高追求,并且懂一些后期的技巧,我建议你不用或者选择性的用。

当然,目前AI摄影的效果还属于初级阶段,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会随之越来越好的。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这里是手机摄影手册,我是杨涛,欢迎您的点赞、关注和转发支持!

另外,每周一、三、五的晚上20:00,我在今日头条中有直播活动,主要是点评大家发到我头条圈子中的作品,同时也会分享一些相关的拍摄和修图技巧,把你的照片发到我头条圈子中即可参与。

教师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来教学?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人工智能,也就是AI,如今很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运用人工智能来教学,目前我还没有接触到相关产品,应该说这方面还没有进行大力宣传和普及。看人工智能在医学方面的帮助,我想如果教育领域引入人工智能一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教学方面有很大帮助。

虽然人工智能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但我想所有的老师都做好了准备。就像当初互联网的兴起。我还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是最新一批接触电脑,用大脑袋的dos机,386系统,去练习五笔打字。当时觉得简直太先进了。老师们和同学们互相学习。印象最深的是快退休的物理老师,向我们请教“回车”是啥意思。没过多久老师就门清了。只要跟教学有关,只要对教学有好处,我特别期待人工智能来到教学中。

像我教授的小学数学和小学科学如果应用了人工智能一定会变得更加有趣和直观。

AI人工智能技术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人脸识别和图片识别的?

用通俗的话总的来说,就是利用大数据抽取规律,再利用规律去预测(回归)、分类、聚类未知的输入,得到输出(结果)。

单说图片识别:

这里面的大数据就是已知的输入(图片)和已知的结果(图片的标签),抽取规律也就是相应的算法(卷及神经网络),预测、分类、聚类就是得到图片的结果(图片识别)。

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数据的预处理。

图片是由一个一个的像素组成的,就拿入门的案例说吧,MNIST数据集,是一个手写数字的数据集,每一张图片都是由28×28个像素点形成的。

就像这样:

总共有60000张这样的图片,而图片的标签(也就是结果)也是已知的(0~9),那么设输入为x输出为y,

计算机是无法读懂图片的,所以我们要将图片转换成计算机所能认识的东东。

矩阵:

x就是一个28×28的矩阵每一个点表示图片中相应位置的灰度。有的神经网络为了更简化的计算,将28×28的矩阵,转换为一个1×784的向量(一维矩阵)。这里的x是28×28×1,这个1表示的是单通道,也就是只有一种颜色。如果是彩色图片的话,那么就应该是28×28×3,这个3表示的是RGB三个颜色通道。

y就是一个数字,0~9。

有些算法还会降x,y进行归一化,也就是转换为0~1之间的矩阵、数字。

第二步:抽取特征。

卷积(特征提取)的具体计算方法:

其中input为输入,filter叫做卷积核(暂且理解为滤波器),output叫做特征图,特征图的个数和filter的个数是相同的(filterW0、filterW1)。既然是矩阵,那么可以设中间的参数是W,于是就有Wx+b=output。这里的W是我们最终要训练出来的。

计算方法:

w0与x蓝色区域做内积(对应位置相乘后相加):

f1第1层=0×1+0×1+0×1+0×-1+1×-1+1×0+0×-1+1×1+1×0=0

f1第2层=0×-1+0×-1+0×1+0×-1+0×1+1×0+0×-1+2×1+2×0=2

f1第3层=0×1+0×0+0×-1+0×0+2×0+2×0+0×1+0×-1+0×-1+=0

那么根据神经网络得分函数:f(x,w)=wx+b

这里的b=1

那么输出的得分值就为f1+f2+f3+b=0+2+0+1=3

最右边绿色的矩阵第1行,第1列,就是3

将卷积核在输入矩阵滑动,

同理可以计算

这里的输出叫做特征图。

这里就可以看出,经过卷积核Filter(滤波器),将图片浓缩了,浓缩之后,再进行一次非线性的处理,用一些非线性的函数将线性结果非线性化(叫做激活函数),这层叫作卷积层。

这里只是一层,大型数据集(输入很多的情况)一层是不够的,需要很多层,输入-卷积-输出-卷积-输出........。

比如VGG-16,就有16个卷积层。

进一步浓缩叫做池化层。

同样有一个filter,将特征图进行MAX(取最大值)或者MEAN(取均值),进一步浓缩特征。

浓缩完特征之后,接着后面的层叫做全连接层。

就是将权重参数W(矩阵),分别乘以池化完成的结果,得到最终的分类结果比如前边所说的0~9的手写字体,要分10个类别,如果池化完成的结果是1×64,那么全连接层就应该是64×10,最终得到1×10的矩阵,就是分类0~9的结果。

以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求W,也就是最前边说的,根据大数据找规律。

第三步:参数更新

那么还有问题,W是多少谁知道?

没人知道,这里是根据计算机一步一步的试出来的,

先随机的给出一组W,算出结果Y1,利用已知的x当做输入,用已知的y与y1坐差值,那么Y1-y就会有一个差值,就是预测值和真实值的差值。称作损失函数,有些叫做代价函数。当代价函数最小的时候,预测值Y1和真实值y的差距越来越小,当差距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那么就可以认为,由权重参数W生成的Y1可以对输入x进行预测和分类。

那么如何让损失函数最小呢?这里并不是求导后求极值点,而是对损失函数求导数,调整W,使得差值沿着导数的方向前进,最终达到极小值点。

这时候得到的W就是我们最终要的结果了。

第四步:利用参数

既然得到了W,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W,将一个未知结果的x输入,从而得到通过W计算出的y,这个y就是图片识别的结果。

现在有很多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是各大著名公司封装好的函数(已经造好的轮子),

以下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识别MNIST的小例子(基于google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

只是经过了21次的参数更新,最终的识别准确率在99%以上。

输出结果:

ExtractingMNIST_data/train-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MNIST_data/train-labels-idx1-ubyte.gz

ExtractingMNIST_data/t10k-images-idx3-ubyte.gz

ExtractingMNIST_data/t10k-labels-idx1-ubyte.gz

第0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7688

第1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7831

第2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829

第3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883

第4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89

第5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19

第6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08

第7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3

第8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4

第9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49

第10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27

第11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35

第12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8948

第13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73

第14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81

第15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64

第16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85

第17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906

第18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76

第19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884

第20次迭代,测试集准确率是0.9902

文章分享结束,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和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领域提升 人工智能三个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医疗领域哪个学校 人工智能什么学校比较好
人工智能医学领域实验?医学实验设计
人工智能专业领域认知论文?人工智能导论论文3000字
人工智能最先进领域,当前人工智能重点聚焦()大领域
人工智能最有前途的领域(人工智能在哪个领域应用最多)
人工智能医学领域ppt(人工智能ppt课件免费)
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知识图(人工智能的发展)
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电影人工智能拍摄技巧有哪些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