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元宇宙里死亡 在宇宙死亡会腐烂吗

日期: 浏览:8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果在元宇宙里死亡,以及在宇宙死亡会腐烂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2. 如果人在太空死了,会以每秒多少米运动?
  3. 宇宙死亡的方式有哪些?
  4. 元宇宙引起的思考,意识有没有可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

如果人的身体死了,但大脑还活在营养液中,那大脑能不能活在虚拟世界里呢?

人类是真实存在的吗?你眼睛看到的就是真实存在的吗?缸中之脑和双缝干涉实验,到底揭露了什么?1981年,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想——缸中之脑。将大脑从身体上切下来后,放在一个可以让大脑继续存活的营养液中,把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通过计算机给大脑特定的电信号,让它可以保持一种正常的幻觉——似乎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一切都还存在。

作为“缸中之脑”试验的操作者,人类自然清楚这颗大脑所体验到的世界其实是计算机制造的一种虚拟现实,但是你是否又思考过:人类是否也是生活在被更高等文明所支配的虚拟现实之中呢?我们有没有可能所看到的、听到的或者闻到的都是虚拟的,我们的身体或者周边都是虚构的,我们也只是浸泡在营养液中的一颗大脑而已呢?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探讨一下“缸中之脑”理论,大家在空闲之余也来思考一下我们是否生活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呢?

“缸中之脑”理论

人类的大脑是世界上最精密的器官,这里有丰富的大脑皮层,既感受着外界的万千变化,又可以对手、脚、眼睛、耳朵等各个器官发号施令。

但遗憾的是,即使是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对大脑的研究也仅仅是皮毛而已。

20世纪中期,世界著名的脑神经学鼻祖威尔德·格瑞夫斯·彭菲尔德(1891-1976,美国著名脑神经科专家)对高级大脑活动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用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试图减轻像精神运动性癫痫这类疾病症状。受试者主诉有一点片断的回忆,嗅到以往闻到的气味,听到一种声音,看到一种颜色,这一切都是由大脑内特定部位的微量电流刺激引起的。

他发现,刺激大脑皮质的某些区域时,往事的记忆就会好像历历在目于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录像带的放映,具备了事件原始场景的所有声音和情绪。似乎发生在我们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包括无数我们以为已经遗忘的时刻,都已经被记录和保存下来了。

通过对癫痫病人病灶观察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彭菲尔德在1954年提出了“中央脑系统学说”。这一学说认为:颞叶和间脑的环路是人类记忆的主要区域。

这一区域像一个录音录象装置,把人的全部经历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未被人主观意识到,但它的确是客观地实现了。因此,对这一区域施加特殊的刺激时,一些在通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回忆的往事便被回忆起来。

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记忆被存储在大脑皮质中,并且可以被脑电流或者外部电流所激发。

所以,科学家相信,即使把人的大脑单独放置在培养液中,然后给大脑一些电流刺激,大脑也会产生记忆或者意识,这时候的人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处在虚拟环境中,还是在真实世界中。

双缝干涉实验

“缸中之脑”理论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由于该试验需要一颗鲜活的大脑,这显然不符合伦理。而且,该实验需要配置能让大脑正常活动的营养液,实验条件极其苛刻。

因此,至今为止,该理论也只能被称之为“假想”,一直未被试验所证实。

但是,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人们在“缸中之脑”之外,似乎又发现了另外一个让人怀疑世界的真实性的“证据”,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介绍的“双缝干涉试验”。

在介绍这个实验之前,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普及一下波粒二象性:

当你观察一只飞行中的蚊子时,尽管它不停的飞来飞去,让你眼花缭乱,但实际上在每一个时间点,蚊子只会出现在一个位置,这就是物质的粒子性。

当你往平静的湖面上扔一颗小石头,当它落入水中的时候所产生的涟漪就是物质的波动性,而当你继续扔一个小石头的时候,两个石头产生的波纹会互相接近并最终交织在一起,这就是波的干涉。

我们观测到的现象,要么表现出粒子性,要么表现出波动性。

但是,在微观世界里,物质在同一时刻并不是简单的表现为粒子性或者波动性,有些微观物质会同时表现为粒子性和波动性,这被成为“波粒二象性”。

而我们前面讲到的“双缝干涉实验”,简单说就是为了演示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做的实验。

其具体方式为:连续发射单个的电子穿过有着两条缝隙的障碍物,最后这些电子会落在用于观测的屏幕上,以便于观察,在重复了很多次的这个过程之后,其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实验结果显示出了干涉现象,也就是说电子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了波的性质,它能够以波的形式同时穿过两条缝隙。

为了搞明白电子在穿过缝隙时的运动轨迹,研究人员在两个缝隙上都安装了能够观察电子的感应装置,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电子到底是通过了哪一个缝隙。

然后诡异的事情就发生了,当研究人员安装了感应装置之后,再次进行双缝实验时,他们惊奇的发现,电子的干涉条纹消失了,不管发射了多少个电子,它们都只表现出粒子性。

而当研究人员移除了感应装置,电子的干涉条纹马上就又出现了!

这个实验的结果让科学家非常困惑,为了保证电子的运行轨迹不被干扰,研究人员使用了摄像机来对电子进行观测,但其结果还是和以前一模一样。

“好吧,既然这样,那么我在确定你通过了缝隙之后,再来拍摄你总可以了吧?”研究人员这样想到,于是就有了“延迟双缝干涉实验”,其过程是这样的,当研究人员通过高科技手段确定电子处于“已经穿过了缝隙,但是还没落在挡板上”的时候,马上用摄像机来观测电子。然而令研究人员目瞪口呆的是,这个实验的结果依然和之前的实验结果相同!

研究人员并不甘心,他们又做了更高级的“量子擦除试验”,这次他们的实验对象是光子。这个实验利用了光子的偏振性以及量子纠缠原理,他们在两个缝隙上安装了不同的介质,当光子通过某个缝隙的时候,由于介质的存在,它的偏振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这个光子是与另一个光子处于量子纠缠态的话,那么另一个光子的状态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然而,这个实验的结果仍然和以前的相同:当有观测者的时候,根本就不会出现干涉条纹,而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干涉条纹又诡异的出现!

也就是说,微观粒子就像是一个个有思想的、无所不知的精灵,当没有观测者的时候,它们是一个个波函数,而当它们知道有人在观测它的时候,它们马上就只表现出粒子性。

或者说,这个世界上一切物质其实是随着人的思想而处于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当我们去观察或者思考某件事的时候,它是一种形态,但当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时候,它又是另一种形态,也许这就是“双缝实验”的恐怖之处吧!

有人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而“双缝实验”的结果,使人们或多或少的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文章最后,请大家思考这么一个问题:

我们人类真的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虚构的吗?

我们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还是生活在虚拟的“缸中之脑”呢?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如果人在太空死了,会以每秒多少米运动?

人在太空死了,要看死在哪里。现在能上太空的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死在太空,也死而无憾,扯远了哈。回归正题。

一个人在外太空,有可能被地球捕获,成为一颗地球卫星。

情形1:死在近地轨道,成为地球卫星。

下图是地球集近地轨道示意图。最中心是地球。外面一圈圈的是轨道,意思是当你成功成为一颗卫星时-在那个轨道上面,你持续绕地球转。这时,你需要维持一个速度,不然会掉下来,被大气层火葬。成为卫星,在不同轨道上面你有不同的速度。

你离地球越近,你的速度越大。比如,距离地球一万公里,速度是25000公里每小时。如果离地两万公里,速度降低到16000公里每小时。

怎么理解这个距离跟速度的关联?

简单来说,就好比,你用绳子绑一块石头,你甩动绳子,让石头做圆周运动,你需要一定的速度,石头才不会掉下来。

这时候,石头做圆周运动有一个向外的离心力,这个离心力得跟绳子对石头的拉力平衡,才会维持持续圆周运动。

同理,地球有引力,距离地球越近,引力越大。人做绕地运动速度越快,离心力越大,这时候才能跟引力平衡。

情形2:如果被其他星球捕获呢?

每个星球的大小不一样,质量不一样。万有引力跟质量有关。因此根据每个星球的质量可以推算出速度。

1、木星(质量1.90×1027千克、平均密度1.326g/cm3)

2、土星(质量(地球质量=1):95.18、平均密度0.70g/cm3)

3、海王星(质量1.0247e26千克、平均密度1.66g/cm3)

4、天王星(质量8.6810±13×1025kg、平均密度1.318cm3)

5、地球(质量5.965×1024kg、平均密度5507.85kg/m3)

6、金星(质量4.869×1024千克、平均密度:5.241.318cm3)

7、火星(质量6.4219×1023kg、平均密度3.94g/cm3)

8、水星(质量3.3022×1023kg、平均密度5.42794g/cm3)

总之,人在外太空死亡,取决于你死的时候的状态,死在哪里,初速度怎么样。要么被焚烧,要么变太空垃圾!

宇宙死亡的方式有哪些?

宇宙死亡的方式有哪些?

●宇宙大爆炸理论是哈勃1929年总结出星系谱线红移星与星系同地球之间距离成正比的规律提出来的。1932年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现在我们的宇宙。

●从20世纪科学的智慧和毅力到现代理论在霍金的身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目前的理论只能认识到奇点就是一切的起源,无所谓奇点之前和之外。正如霍金所言,谈论宇宙起始之前是没有意义的,宇宙在开始之前就是虚无,什么都没有,哪怕是空荡荡的空间都没有。

●按照人类物理灵感的自弦理论,宇宙总有一天会停止膨胀,结束它自己的生命。为了了解宇宙是如何死亡的,分析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对遥远未来的预测很重要,按照科学家们过去十年中的分析,让人毛骨悚然。根据引力方程分析,最终宇宙可能有三种最终命运。《大挤压、大冻结冷寂、大撕裂》。

●第一种结局是大挤压→这时的宇宙膨胀会减慢速度、停止,并且发生反转。在这种情况下,宇宙中的星系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随

着遥远的恒星变得越来越近,温度将急剧上升。最终,所有恒星汇聚成一团原始的超热物体。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出现大反弹,大爆炸会重新上演。

●第二种结局是大冻结,这时宇宙膨胀速度毫不减缓。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系统的熵总是增加的,所以最终,随着物质和热量变得更分散,宇宙也会随之冷却下来。恒星将不再发光,夜空将完全变黑,温度将降至接近绝对零点,即使是分子也几乎停止了运动。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在试图确定哪种情况会决定我们宇宙的命运。确认的办法是通过计算宇宙的平均密度。如果宇宙密度足够大,那么它就有足够的物质和引力来吸引遥远的星系并使其逆转膨胀,因此,大挤压具有现实可能性。如果宇宙没有足够的质量,那么它就没有足够的引力来逆转膨胀,宇宙会进入大冻结的结局。区分这两种情况的临界密度大约是每立方米6个氢原子。

●但在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索尔.珀尔穆特、亚当.里斯和布莱恩.施密特,因为他们的发现颠覆了几十年来人们笃信的信仰。他们发现宇宙非但没有在膨胀中减速,反而加速了。宇宙有138亿年的历史,但大约50亿年前,它开始呈指数级膨胀。今天,宇宙以一种近乎失控的方式膨胀。《科学美国人》杂志称,当得知宇宙正在加速膨胀时,天体物理学界感到震惊。通过分析遥远星系中的超新星爆发,并确定数十亿年前宇宙膨胀的速度,这些天文学家得出了这个惊人的结论。(一种名为Ia型的超新星的爆炸具有固定的光度,因此,可以用它的亮度精确地测量它的距离。如果一个人有一个已知亮度的头灯,那么你很容易就能知道它有多远,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亮度就很难知道它的距离。已知亮度的头灯被称作“标准烛光”。Ia型超新星就像一束标准烛光,因此很容易分辨出它的距离。)在分析这些超新星时、科学家发现它们像预料的那样正在远离我们。但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离自己较近的超新星移动的速度似乎比它们本应有的速度更快,这说明膨胀速度正在加快。

●因此、除了大冻结和大挤压之外,第三种可能开始从数据中浮现出来→大撕裂,就像类固醇上的大冻结一样。这是宇宙生命周期大大加速的一个时间框架。在大撕裂的图景中,遥远的星系最终离开我们的速度非常快,甚至超过了光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这并不违反狭义相对论,因为太空膨胀速度超过了光速。物质物体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真空太空可以以任何速度延展和膨胀。)这意味着夜空会变黑,因为遥远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非常快,它发出的光无法抵达我们这里。

●最终,这种指数级膨胀变得非常巨大,不仅是星系被撕裂,太阳系被撕裂,构成我们身体的原子也会被撕裂。正如我们所知,物质不可能幸存于大撕裂的最后阶段。

《科学美国人》写道,星系会被摧毁,太阳系的束缚会被瓦解,最终所有的行星都会由于太空快速膨胀撕裂其原子而崩溃。最后,我们的宇宙将会以爆炸而告终,这是一个能量无限的奇点。

元宇宙引起的思考,意识有没有可能脱离肉体独立存在?

意识没肉体支撑养育、意识即消失、电流就靠发电机运動高转而获得电流、没了根源能源供应、动力源消失、其理大自然哲理、不可逆转。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推荐阅读
美国担心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人工智能出问题)
创业人工智能领域,创业人工智能领域包括
mit 人工智能领域(mit首次提出人工智能)
小米人工智能领域加盟,小米人工智能家居加盟
人工智能领域工程 人工智能领域工程有哪些
医疗人工智能领域 医疗人工智能领域包括
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融资(医疗领域人工智能融资现状)
人工智能领域规范,人工智能领域规范文件
如果在元宇宙里死亡 在宇宙死亡会腐烂吗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