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镇医巫闾山(北镇医巫闾山简介)

日期: 浏览:8
历史上多位皇帝册封祭拜医巫闾山,这座镇山还是辽东辽西分界线

北镇庙门口的石狮子。

历史上多位皇帝册封祭拜医巫闾山,这座镇山还是辽东辽西分界线

北镇庙石碑细节。

历史上多位皇帝册封祭拜医巫闾山,这座镇山还是辽东辽西分界线

北镇庙内的众多石碑。

历史上多位皇帝册封祭拜医巫闾山,这座镇山还是辽东辽西分界线

寝宫内的天棚。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作为全国五大镇山神庙之一,北镇庙位于北镇市的医巫闾山脚下。这座距今1400余年的庙宇建成后,历代皇帝或亲自前往,或派员祭告山神。现在,北镇庙内仍存有56方各种制式石碑。与北镇庙息息相关的医巫闾山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价值,它不仅是辽西、辽东这两大地域的分界线,更因峭拔伟岸及厚重的历史而蜚声海内外。

大自然赐予了北镇——这座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一道绝佳的城市背景。

不论是汽车驶近古城,抑或在城市中穿行,一抬眼,医巫闾山都会和湛蓝色的天空一并闯入视线。巍峨雄奇的医巫闾山环拥着这座古城,这是北镇送给来访者最珍贵的礼物。

居于城西2公里山岗上的北镇庙为这份礼物锦上添花。这座距今1400余年的古建筑群依山而建,正好坐落在医巫闾山东麓北起第六支脉的东端南坡上,它是隋文帝下诏修建的北方镇山神庙。

拾级而上,信步前行,穿过北镇庙古朴厚重的山门,即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严整深邃的布局、恢宏壮阔的气势,北镇庙宛如一幅宏大的中国画在来访者面前徐徐展开。

对北镇庙而言,岁月是无情的,因为它不断斑驳和淡化着原本艳丽且异彩纷呈的颜色;同时,岁月又是有情的,它用日复一日来累加这座全国唯一幸存的五大镇山神庙的历史过往,使其延绵不绝,历久弥新。

隋文帝册封北镇神山

“镇山文化”孕育了北镇庙。

在中国历史上,山岳崇拜由来已久,祭祀山川文化源远流长,正因如此,才有了“五岳”和“五镇”之说。

五镇,指的是全国五大镇山——东镇指山东沂山、南镇指浙江会稽山、西镇指陕西吴山、北镇指辽宁医巫闾山、中镇指山西霍山。

北镇庙创建之始,名为“医巫闾山神祠”。《隋书·礼仪二》卷七中记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年)闰十月诏……北镇医巫闾山……并就山立祠。”

医巫闾山神祠建成之后,历朝皇帝或亲自前往,或派员代祭,纷纷在庙内祈福纳祥,祭告山神,这成为国之重典。即使是燕云十六州被辽国侵占的北宋,皇帝每次祭拜镇山也没有遗漏这座神祠,只不过因为医巫闾山被辽国占据,庆典不得不在北岳庙(今河北曲阳)代为举行。

“北镇”名字的由来与镇山文化密切相关。在汉代时,北镇称为无虑县,隋朝时封医巫闾山为北方镇山后,定名为“北镇”。唐朝时改名为“广宁”,金时叫“广宁府路”,明朝时叫“广宁卫”,清朝时叫“广宁县”。1913年,改回“北镇”。虽然之后又称为“北宁市”,但最终定名为“北镇市”,恢复了“北方镇山之地”这一历史文化内涵。

镇山文化在北镇庙内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座坐北朝南、呈长方形格局的院落卧于医巫闾山山岗之上。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石牌坊、山门、神马殿、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和寝宫。

寝宫并非供僧人休息的场所,而是供奉山神及山神娘娘之地,也叫“后殿”。这座红墙绿瓦的建筑面阔五间,长22.15米;进深三间,长10.47米;在正脊两端有大吻兽,各垂脊、戗脊均装瓦兽饰件,庄严而不失华丽。

岁月裹挟下的战火与风沙摧残并侵蚀着北镇庙。历史上,北镇庙多次扩建和补修,现在的格局与规模在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才基本确定下来。

因年久失修且部分破损,1892年,奉军统领、高州镇总兵左宝贵请示清政府拨款,命马晓仓主持监修,将庙内宫殿、廊庑、门阙、楼亭等一百三十间建筑修缮一新,并建缭垣三百四十丈,改原大殿七间为五间,山门五间为三间。

医巫闾山在先秦时期就有记载

是医巫闾山给了北镇庙受到多位皇帝尊崇的理由。

医巫闾山,这座北方镇山,因峭拔伟岸、山峰峦叠成为东北三大名山之首,也成为王权威严的象征。

医巫闾山的名字,与先秦时期的“幽州”息息相关。《周礼》中记载:“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据专家推测,“医巫闾”应该是东胡语的音译,为“大山”之意。

从战国、秦汉开始,医巫闾山就是辽东、辽西的真正分水岭。也就是说,史书中显示“辽东”“辽西”之名时,这两个区域的分界线并不是辽河,而是医巫闾山。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肯定了这一说法。他表示,考古学上的“红山文化”和“夏家店下层文化”的东止线,其实也是医巫闾山。

“北方镇山”的威权含义,加之地理空间上的坐标意义,使得医巫闾山人文底蕴深厚。

耶律倍,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这位被后世称为“让国皇帝”的契丹人本应成为辽国第二位皇帝,却被弟弟耶律德光抢先一步夺得皇帝宝座。这位“让国皇帝”在失去皇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隐居在医巫闾山上潜心读书,聊以度日。最终耶律倍投奔后唐,客死他乡。后来,耶律倍的儿子耶律阮将耶律倍的灵柩运回北镇,葬在了医巫闾山脚下。耶律阮就是辽国第三位皇帝辽世宗。

时空转换,山河易手,在耶律倍离世的250年后,医巫闾山的主人已由辽换为金。耶律倍的八世孙、一个两岁的娃娃跟随母亲来到医巫闾山脚下生活,他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耶律楚材。在医巫闾山脚下,这个天生聪慧的孩子茁壮成长,像其先祖一样饱览群书,汲取营养。离开医巫闾山后的耶律楚材成为成吉思汗与窝阔台的随身重臣。在他的劝诫下,元军放弃了屠城这一残暴做法,中原地区千百万生灵得以保全性命。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医巫闾山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表情,一如北镇庙门口那四只石狮子的表情。有人说,四只石狮子分别代表了“喜、怒、哀、乐”,如果粗线条划分,过往的历史表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碑子庙”石碑多

时光再回到清朝。

1754年暮春,正值壮年的乾隆皇帝开始了他主政后的第二次东巡。这距离他第一次东巡已过11年。而这次东巡又是他四次东巡中用时最长的一次:共153天。

在盛京先后祭拜完福陵、昭陵后,农历九月十八,乾隆一行开始返程回京。五天后,浩浩荡荡的东巡队伍来到广宁,乾隆入住北镇庙东侧的广宁行宫内。

营建广宁行宫的动议始于乾隆的第一次东巡。那一年,乾隆游历医巫闾山,祭拜北镇庙,并书写了“乾始坤枢”匾额,悬于北镇庙大殿之内。出于东巡驻跸和在北镇庙举行盛大祭典的需要,朝廷决定在北镇庙东侧营建广宁行宫。

历史的风雨吹散了广宁行宫的庄重与典雅,如今这里仅存残砖碎瓦。不过,乾隆留下的诗文均制成碑文,或留在医巫闾山,或留在北镇庙内。

乾隆第二次东巡途中写下了《广宁道中》,第四次东巡时又写下了《过广宁道中》。虽然这两首诗并无太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两首诗透露出这位中国最长寿的皇帝追忆先祖创业维艰,渴求国泰民安、清朝统治亘古绵长的梦想。

乾隆留下的碑文湮没在北镇庙内众多石碑中,他东巡的脚步也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据统计,明清两朝,有据可查前往医巫闾山祭拜的皇帝就有12位、共计24次。目前,北镇庙内保存有元明清各代祭山、封山、重修庙宇以及皇帝、大臣祭山诗文碑共计56方。其中,元代封山、祭山碑11方;明代祭祀、修庙碑15方;清代祭山、修庙、游山诗文碑30方。一座祭山庙宇内能汇集如此众多与庙宇相关的石碑,这在国内并不多见,因此,北镇庙也被当地百姓称为“碑子庙”。

这些石碑制式不一,形状各异,既有千百字的长篇巨制,也有字斟句酌的一词之碑;既有雄伟高大的丰碑,也有三尺小碣;既有龟趺螭首的精雕细磨之作,又有粗犷之刻;既有大家之笔,又有石匠之刻;虽林林总总,但均匠心独运。

(资料及采访支持:《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锦州历史学会副会长、北镇市文广局副局长贾辉)

记者手记

SHOUJI

应探究镇山文化中的当代元素

朱忠鹤

1400余年,作为镇山文化载体的北镇庙是个奇迹。

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视古老的镇山文化为封建迷信。在科学技术并不昌明的古代,遇到天时不顺、地道欠宁,或朝代更替,一国之君借山水祷告上苍,祈求平安,这既可以说是一种寻求庇护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慰藉的仪式——尽管这样的做法在现代人看来比较愚昧。

但如果换一个角度,将镇山文化视为古人敬畏山川、敬畏自然的情感表达,那么,这一文化对于现今仍有重要意义。人类作为大自然中微小的一个物种,不应该也不可能凌驾于大自然之上,人类的一举一动必须遵守大自然的规则,否则必将受其惩罚。傲慢换来无情报复,这样的实例早已不胜枚举。

如此说来,镇山文化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借鉴非全盘照搬,也非食古不化,而是从形式及精神内核中抽离出符合当代价值的元素。

比如,坚守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理念,既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又不消极怠慢、生灭不知,如此等等。

若按此梳理,推陈出新的镇山文化则具有多重意义了。它既可以赋予北镇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以勃勃生机,成为弘扬新理念的重要媒介,还可以为旅游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包装出更多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保住了青山绿水和历史足迹。

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事情。

来源 辽宁日报

推荐阅读
聊聊数字藏品?数字藏品nft
联通链数字藏品(联通数字科技)
立体视频数字藏品(立体视频数字藏品教程)
联通数字藏品卡,联通数字藏品卡怎么用
立春酒 数字藏品,立春酒数字藏品
链瓷数字藏品(链玩数字藏品)
辽宁奥运冠军数字藏品,辽宁奥运冠军数字藏品是谁
炼元数字藏品开二级了吗?炼元传说
北镇医巫闾山(北镇医巫闾山简介)文档下载: PDF DOC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