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bat公司人工智能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人工智能20年来的最大进步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 商汤科技获得阿里巴巴15亿人民币投资,如何看待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 科大讯飞现在是一个高速增长的AI人工智能公司,你觉得会超越BAT吗?
- 人工智能领域有哪些“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 人工智能20年来的最大进步
商汤科技获得阿里巴巴15亿人民币投资,如何看待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
《财经》记者近日独家获悉,近日,阿里巴巴向AI独角兽公司商汤科技投资15亿人民币。这应该是截至目前AI领域最高的单笔融资金额。包括阿里巴巴投资部的一位投资人在内的多位投资人都向《财经》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但商汤科技尚未公布这一消息。
这家公司是目前AI创业公司中的头部企业,今年7月宣布了4.1亿美元的B轮融资,11月商汤宣布获得高通的战略投资,金额为数千万美元。
阿里巴巴:寒武纪,旷视科技,深鉴科技,商汤科技
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资动作不断:今年8月,投资了AI芯片公司寒武纪,11月,又领投了另一家AI芯片公司耐能。而旗下的另一个重要投资部门——蚂蚁金服投资部——也投资了两家AI创业公司,旷视科技和深鉴科技。
商汤科技和旷视科技是中国视觉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家头部公司,商汤科技这一轮融资后,估值在30亿美元以上,旷视科技科技则大约20亿美元。但双方的业务有区别——旷世目前将重心放在安防和金融两大领域,商汤则是侧重横向发展,未来会拓展更多不同的领域的技术应用。
商汤科技在完成3轮财务融资之后,开始引入战略投资。今年11月5日,商汤科技宣布获得通信巨头高通的战略投资,但高通并未公布具体投资额。高通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表示,商汤具有平台级能量的AI公司的可能性,“尽管目前中国AI公司的估值都偏高,但中国AI应用的市场非常大。”
商汤科技成立于2014年,主要业务是计算机视觉技术以及深度学习算法。与大多数搭建在已有底层系统的AI公司不同,商汤最大的特点是原创了底层算法平台,再将技术赋能于其他行业。在此次融资之前,相比多家已经有BAT投资背景的AI创业公司,商汤科技一直是中立的形象,投资方几乎都是财务投资。甚至有不少行业人士曾经认为商汤可能会成为BAT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对手。
但热门领域的热门公司似乎都逃脱不了“站队”的命运。
除了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也在加码AI,近期百度投资了AI创业公司声智科技、中科慧眼等,并计划在2018年投资10家以上的AI创业公司;腾讯则在11月份连续投资了三家智能机器人公司。
一位AI领域的财务顾问认为,这些信号表明巨头们都对AI入口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BAT手里虽然有海量数据,但是都没有创业公司纯粹做AI的基因,”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他强调,头部AI公司目前估值高企,除了BAT等巨头或者政府基金,其他投资方很难再进入了。
今年7月,商汤科技CEO徐立曾向《财经》记者表示,目前公司的客户数量超过400个,包括美图、小咖秀等相机APP,OPPO、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另外商汤还与中国移动合作,在各地的营业厅设置身份验证系统。目前正在风口上的AI安防也是商汤重视的领域,目前已经与深圳和重庆的公安部门展开合作。
引入阿里的投资之后,除了能获得大量的资金来继续加大技术投入,拓展商业领域,阿里的各个平台产生的海量用户数据,也能够为AI的训练提供丰富的养料。而与此同时,阿里的多条业务线,包括马云重点强调的“新零售”都能应用到AI的技术。
对于阿里来说,AI毫无疑问是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领域,像商汤这样的明星头部公司,也拥有很高的未来想象空间,上述阿里投资部投资人表示:“阿里持续看好商汤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未来生活场景中的商业化前景。”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商汤是一家很神秘的公司,除了公司庞大的技术团队,在商业化落地方面的具体情况,公司鲜少谈起。一位知名AI公司的创始人对商汤的估值和商业化规模是否匹配表示怀疑,“商汤的估值甚至比收入高出十倍的上市公司还要多很多。”他对《财经》记者说道。
根据一份做过AI领域调研的投资机构内部资料显示,商汤科技2016年的收入约为2-3亿人民币。
近日商汤科技创办人汤晓鸥在接受路透采访时,透露了公司正在计划IPO,商汤对此给《财经》记者的回复是:“公司有未来上市的计划,但并无具体的时间表。”
但此前,多位AI行业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商汤科技已经与投资方签订了对赌协议,需要在未来几年内尽快上市。
一般来看,如果公司与投资方签订对赌协议,约定上市时间,但到期违约无法上市,且董事会没有批准延期条款,就会触动强制回购,大多数情况下,投资方会根据年化12%的复利,回购股份。
要撑起这么高的估值,并在短时间内上市,以公司目前的收入还有差距。但以商汤目前的行业地位来看,上市或是成为巨头公司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合伙人吴巍认为,AI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足以撑起十家,甚至几十家大公司,“在这样的情况下,手握重金的阿里完全可以把不同细分领域的赛道都投了。”他告诉《财经》记者。
AI公司在经过一轮又一轮的高额融资之后,商业化落地迫在眉睫,相比财务投资,引入巨头的战略投资更利于商业化的推进,而对于巨头来说,这也是争夺AI入口和话语权的快速路径。
科大讯飞现在是一个高速增长的AI人工智能公司,你觉得会超越BAT吗?
不可能,科大讯飞难以成长BAT级别企业。
近期处在舆论浪尖的科大讯飞,引以为傲的语音技术,由于BAT等巨头入侵,与此同时,众多在该领域创新企业也处在成长阶段,逐渐在拉近与科大讯飞的技术差距。科大讯飞也表示,各大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用于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但技术产业化与市场化具有较多不确定性因素。
从科大讯飞2017年半年报来看,该公司营收为21.2亿元人民币,尽管营收同比43.79%的增速,但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只有1.07亿,同比下滑58.11%。而在去年非经营性收入中8012万,主要包含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等,没有这一块收入的补充,影响科大讯飞上半年的净利。
其中,来自教育行业和系统集成占总收入的57.55%。另外,因人机交互解决方案和服务方面和2.7万家智能硬件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使得人机交互服务方面的营收大幅度提升,同比增加131.47%,成长迅猛,不过测算每个客户贡献7285元,基数依然很少。
其次,智能硬件产品为科大讯飞带来了营收2697万,但并没有公布叮咚音箱具体销量数据,只是表述在京东线上的销售稳居WiFi音箱品类第一,占销量80%以上,但2016年年报显示叮咚音箱销售不足10万,月出货量不足1万台就难免尴尬。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并不乐观,尤其今年形成了“百箱”大战,包括阿里巴巴、联想、小米等众多参与者进来,市场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叮咚智能音箱要实现高速增长异常艰难。
作为国内智能语音翘楚的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深耕多年,得益于人工智能浪潮的到来,科大讯飞凭借在语音技术迅速被人知晓。但人工智能行业最尴尬之处是商业落地异常艰难,新技术并未能创造巨大收益,前瞻性的创新项目变现进展缓慢。
人工智能风头虽盛,但在通往诗与远方的这条道路上,如何从泡沫中看到前进的方向显得尤为重要。
人工智能领域有哪些“闷声发大财”的公司?
说起人工智能产业全球的领头羊,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谷歌、特斯拉、百度等企业。相比之下,公有云巨头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看上去却名声不显。但这并不意味着亚马逊对人工智能漠不关心。
其实,在人工智能争夺战方面,亚马逊是有着他人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的。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提升,需要通过海量数据进行的不断训练、学习。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公有云服务商,在亚马逊的云端上,无疑有着海量的数据资源,可以为人工智能的训练和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撑。
此外,人工智能的落地,也需要和行业的业务和具体需求相结合,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在这方面,亚马逊的资源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在亚马逊的公有云平台上,有着来自全世界各个行业的企业用户资源,他们可以为人工智能技术的落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
“如果我们综合考虑隐私总体性和我们存储海量信息的能力,并合理地使用这些数据…….消费者肯定会很喜欢亚马逊的人工智能系统。”
事实上,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布局已经有几年时间,而且早已经走向商用。
近日,亚马逊公司便宣布已准备将人工智能技术用于商业服务中,计划将其用于云存储方面,用于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据悉,亚马逊的这一计划,主要是通过机器学习技术,自动识别、分类和保护用户保存在亚马逊云计算平台上的敏感数据。
在引入人工智能技术之后,亚马逊就成为了首家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云存储服务,用于保护数据安全的云服务提供商。
这并不是亚马逊第一次在人工智能方面发力。亚马逊在人工智能方面更大的成就是其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时至今日,亚马逊推出的以Alexa为核心的智能音箱Echo销量已逼近千万,成为了消费级市场当之无愧的最成功AI产品,没有之一。
2012年8月31日,四名亚马逊工程师注册了一项基础性专利,这项专利的内容日后最终演变成了Alexa。专利涉及了一种人工智能系统,该系统旨在与人类语言,这一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数据集进行互动。工程师当时只需要使用11个单词和一个简单的图表就能描述它的工作原理。创造一种全新的计算机交互体验。
这位亚马逊首席科学家曾在BBNTechnologies公司致力于研究自然语言和语音识别技术,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等客户提供服务。亚马逊2013年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加盟打造语音控制的AI服务。
对于语音识别和语言技术,2014年,亚马逊推出了以Alexa为核心的智能音箱Echo。该产品一经推向市场,便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品,因为之前没有人见到过同样的产品。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
如今,Echo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人工智能产品,据第三方机构统计,亚马逊目前已经占据了美国人工智能语音设备70%的市场。
在推出Echo的同时,亚马逊也在着力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生态圈。虽然,亚马逊是一家十分注重保密的公司,但他们也意识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开放合作至关重要。因此,在Alexa这一技术上,亚马逊采取的开放策略,这一策略也使得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开疆拓土,攻城略地。
2015年6月,亚马逊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宣布开放旗下的人工智能语音助手Alexa,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在Alexa平台上开发基于语音的Skill(技能),而这些技能则可以通过亚马逊的Echo智能音箱被消费者应用于家庭生活中。
今年年初,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CES2017展会上,亚马逊负责Echo、Alexa和应用商店的副总裁MikeGeorge宣布,如今Alexa的技能达到了7000多个,而且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当时,他正在参加LG举办的一场智能冰箱发布会,而该冰箱就内置了亚马逊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
也正是有了这些第三方开发者的广泛参与,Alexa的技能越来越丰富:查询天气、询问问题、Uber打车、查询菜谱、控制家用电器等等,看上去Alexa似乎已经无所不能。
如今,Alexa正被整合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上,从洗衣机到空气净化器,再到婴儿监控器和牙刷。“当我们将某样东西对外开放的时候,我们让人们能够与我们的产品进行竞争,我们非常乐于看到这样的情况。”
费城的Inglis公司为残疾人提供住房和其他服务,其首席执行官GavinKerr在8个居民住宅中安装了亚马逊Echo和Dot设备。他希望在先期试点测试完成后,最终可以为所有300座住宅全部配备这样的设备。据悉,Kerr公司的服务对象是数百名患有多发性硬化症或其他身体衰弱状况的人。对于那些卧床不起或坐着轮椅的人来说,够不到墙上的温度控制器是非常痛苦的。在对Alexa进行一些小改动后,它就可以为那些语言功能严重受限的人群提供服务了。
在持续推进Alexa的同时,亚马逊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在不断发力。
2016年年底,在拉斯维加斯举行的亚马逊开发者大会上,亚马逊公布了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平台,并带来了三款基于机器学习的工具。这三款工具分别被命名为AmazonRekognition、AmazonPolly和AmazonLex,它们分别承担着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聊天交互等三个方面的角色。
在发布新产品的同时,亚马逊相关负责人还透露,亚马逊已经在机器学习方面已经有非常深厚的积累,只不过对外很少披露;实际上,亚马逊内部已经有数千人在从事亚马逊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
当登陆亚马逊AI的官网,就能看到这样的介绍:AWS提供全面的人工智能平台和服务,此类服务提供云原生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来应对不同用例和需求。
AI服务:AWS的人工智能服务提供云端的自然语言理解(NLU)、自动语音识别(ASR)、视觉搜索和图像识别、文本转语音(TTS)及机器学习(ML)托管服务。
AI平台:AWS推荐使用MXNet作为深度学习框架,以获得高度可扩展、灵活且快速的模型训练体验。AWS可以提供针对CPU和GPUEC2实例优化过的深度学习AMI和CloudFormation模板。
AI基础设施:神经网络其中涉及增加大量模型的过程。AmazonEC2P2实例提供功能强大的NvidiaGPU,这大大缩短了完成这些计算所需的时间。
可以看到,亚马逊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覆盖了基础设施、平台、服务等各个环节。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可以看到各种AI服务应用场景。
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热炒,人工智能技术多么的先进,如何的创新。但是,无论怎样先进的技术,最终都要落地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才能够产生更大的价值。在这方面,亚马逊无疑深谙其道。
据外媒报道,亚马逊正准备让人工智能算法来替代时尚造型师和设计师。据了解,他们的研究人员正在研究相关的机器学习系统,机器学习算法。通过分析附加到图像上的几个标签,其便能够推断出某些搭配以便更有效的发现最新趋势并做出反应,甚至是创造时尚。
从智能家居到智能零售,再到时尚设计,亚马逊人工智能下一个将要入侵的领域还远吗?
在我国网易在杭州举办的网易云创大会上带来多款人工智能事业部研发的产品。此次,也是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第一次出现在大众面前,这个事业部是否和阿里人工智能实验室,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一样神秘呢?
最近可能大家刷朋友圈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标题,「BAT如何布局人工智能产业」,「BAT如何抢夺AI领域人才」,「BAT人工智能实验室大揭底」等等。不可否认,BAT是国内互联网科技领域三巨头,他们各自成立的人工智能实验室的架构、研究方向及研究领域都深受外界关注。其实除了百度,阿里,腾讯三家以外还有一家互联网大公司成立人工智能部也非常早,它就是网易。
在杭州举行的网易云创大会上,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NETEASEAI)一口气展示了多项产品,其中包括实时基于三维实物呈现虚实结合效果的“网易洞见”、可以将任意面转换为屏幕的增强现实互动投影模块“网易影见”、智能聊天机器人开发平台“网易波特”、开放平台“网易智能+”等。
网易洞见是一款展示和体验增强现实内容的工具。就是在平面广告、视频广告等营销模式的基础上加入AR技术。目前众多国际品牌如可口可乐、Spotify、BBC等,都已启用AR增强用户体验。网易洞见是网易自主研发了AR引擎,实施基于三维实物呈现虚实结合的效果。
网易影见是一款基于投影交互的新场景的产品,它可以在任意一个平面都能投射出一个屏幕,主要应用在智能厨房、互动教学等。
此次开放网易“波特”是对话机器人的统一平台,未来能够应用到很多场景。比如此次网易云推出的教育解决方案,用户可以在波特平台上配置机器人,同时,接入大量平台自有的优质内容及服务(如音乐、云课堂、电商、邮件、新闻等),让产品拥有智能对话。
网易是国内最早一批运用AI技术的公司。早在2011年,李晓燕在网易成立了网易多媒体技术组,主要为网易的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到2012年,开始做人工智能的产品实践,陆续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人脸识别、语义识别、智能客服、智能开放平台等众多产品和服务中,属于国内较早一批把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相结合,应用到产品中的实践者,在此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人工智能产品化的经验。后来这个部门发展成了今天覆盖算法、开发和业务孵化的人工智能事业部,一直为网易的各个业务提供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支撑。
网易人工智能部门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他的发展路线,不会主攻基础性研究,更重实际应用。所以网易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首先从业务上的需求出发。比如网易有道的翻译服务,需要用神经网络翻译技术,传统的cpu做模型训练效率很低,而英伟达的GPU在训练神经网络上表现非常好。所以当2016年4月,NVIDIA的深度学习超级计算机DGX-1一经发布,尽管当时DGX-1的售价高达12.9万美金,网易还是第一时间下了订单,这台DGX-1在2016年10月下旬交货,网易也因此成为国内最快开展DGX-1应用的机构。今天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已拥有自建分布式深度学习平台,包括底层深度学习GPU集群、深度学习模型、开放能力接口,以及深度学习、语音音频、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机交互、异构计算等技术,在业务上支撑网易的邮箱、游戏、云音乐、网易云、电商、有道等等,也为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AR、BOT、AI开放平台等产品和服务,目前已经与很多行业龙头企业展开了合作。网易最大收入来自游戏,因此他们会研究如何在游戏里面发挥人工智能的价值。
网易甚至还结合当下人工智能的热潮,专门制作了一部电影《人工智能:伏羲觉醒》,注重人工智能的实际应用路线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了。
网易云和网易人工智能事业部虽然分属不同的部门,但从技术角度来看,云技术和AI从来不分家。比如说在7月13日的网易云创大会上,网易云就和网易人工智能部的网易波特宣布联合开发教育云服务模式。
网易云服务众所周知,网易有很多toC端成功的产品,比如说网易云音乐,网易严选,网易考拉等,但网易的野心并不止于此,他们还要紧跟腾讯阿里,来分享企业级服务市场这块大蛋糕。网易云服务平台就这样诞生了。虽然和阿里云,腾讯云等云计算厂商相比,网易云规模不算很大,但网易有自己特有的盈利模式。网易现在的云产品有做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的「网易蜂巢」;提供反垃圾、验证码、注册保护、登录保护、活动反作弊、应用加固等安全解决方案的「网易易盾」;基于专业的跨平台视频编解码技术和大规模视频内容分发网络,提供稳定流畅、低延时、高并发的实时音视频服务的「网易视频云」;基于PaaS的即时通讯IM云服务的「网易云通讯与视频」;还有网易云客服,提供智能客服的网易七鱼。网易大数据产品有包括一站式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开发平台「网易猛犸」和企业级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平台「网易有数」。
AI科技评论发现,过去十多年间网易在大数据、分布式存储,积累了非常多的技术能力,比起国内BAT三巨头,网易略显低调。除了技术低调,网易的产品和服务也通常在对外默不作声的状态下完成,一旦它对外发布了,开始宣传了,你会发现他在产品上已打磨许久。这就是网易的风格,也是他多款小而美,以“小清新”见长的产品一经发布就能大获成功的原因。
人工智能20年来的最大进步
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两大流派(生物派和技术派)的积极推动下,不论是从生物学上强调探索人脑结构功能及其运转机理,真正模拟人脑的思维方式、思维过程、决策方法;还是借助最新技术,如算法、芯片技术、超级计算等,都在不断地迭代提升人工智能水平。
加之这两年火爆的人工智能芯片研发,将会推动新一轮计算革命,进而带动芯片基础架构转变。
看看现在许多人工智能巨头(谷歌、微软、BAT、Facebook、苹果、华为、小米等国内外技术大厂),都在人工智能领域投入巨资。
其实从2011年至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泛在感知数据和图形处理器等计算平台推动以深度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大幅跨越了科学与应用之间的“技术鸿沟”,诸如图像分类、语音识别、知识问答、人机对弈、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从“不能用、不好用”到“可以用”的技术突破。
所以,在Al快速发展的这几年,以“年度”的视角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是有东西可见的。
关于bat公司人工智能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白云先生 人工智能,白云先生 人工智能招聘
p人工智能 gtp人工智能
阿里云人工智能?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
安卓 人工智能 游戏(安卓 人工智能 游戏手机)
sony人工智能(索尼 人工智能)
安康人工智能招生 安康人工智能招生简章
安徽人工智能 安徽人工智能企业
poc人工智能?人工智能pca